摘要
商鞅推行"农战"政策,是秦国家体制"战国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农战"重"法",与"赏罚"形成整体性关联,着意构建"君—民"联结,塑造"农战之士"。秦惠文王以降调适"君—官"层面,宗室、大臣势力重振,"富强也资人臣"状况逐渐呈现。至吕不韦执政,政策出现较大波动。始皇帝统治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事皆决于法",并尝试"农战"政策调整。后期转向"外攘四夷",严酷役使民众,"农战"政策效能不再。二世统治亦分前后两期。前期继续始皇事业,"用法益刻深",摧折"君—官—民"联结,山东"新地"掀起反秦浪潮。后期"行督责之术",以"术"辅"法",破坏故秦之地政治结构,帝国终至覆亡。"农战"政策推行,并非直线向前,而与秦政相互作用,呈现一定幅度的波动。相关探讨或为秦国崛起至帝业兴衰的历史进程提供认识线索。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