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1引言“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这个概念由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于十七世纪提出,用来支持其神学观点;二十世纪中叶,经索尔·阿伦·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戴维·刘易斯(David Lewis)、雅克·欣提卡(JaakkoHintikka)等分析学派逻辑语义学家发展,形成了可能世界语义学,以解决必然性、可能性等模态逻辑语义学,初步建构了“可能世界理论”(possibleworldstheory)的研究框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托马斯·G.帕维尔(Thomas G. Pavel)、卢博米尔·多勒泽尔(Lubomír Dole?el)、玛丽-劳尔·瑞安(Marie-Laure Ryan)、露丝·罗南(Ruth Ronen)等文艺学家将可能世界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以此为基础探究文学作品中可能世界的本体地位、虚构世界的真值等问题。随着可能世界理论的发展,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