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利用不同浓度叠氮化钠对3个种质大豆叶芽进行离体诱变,筛选最佳诱导浓度,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分析,鉴定诱变后不同种质丛生芽的低温耐受性。【方法】以常蔬特大王、台湾292、剑河大豆叶芽为材料,采用不同质量浓度叠氮化钠(0.4、0.8、1.0 mmol·L-1)进行离体诱导试验,筛选最佳诱导处理;进一步对经最佳诱导处理(0.8 mmol·L-1、48 h)的叶芽进行4℃低温胁迫处理4 d,在低温胁迫前及胁迫期间共5 d中,每天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0.8 mmol·L-1叠氮化钠处理48 h的死亡率略高于半致死率,为最佳诱导处理。3个种质诱变植株在低温胁迫下的渗透调节物质、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种质差异表现为台湾292>常蔬特大王>剑河大豆。常温条件下叠氮化钠诱变能显著提高台湾292、剑河大豆的SOD、CAT活性。3个种质的正常植株在低温胁迫下的抗氧化能力存在差异,剑河大豆(SOD、POD活性提升)>常蔬特大王(POD活性提升)>台湾292(SOD、POD活性略有提升,CAT活性下降)。叠氮化钠诱变对3个种质的低温抗氧化能力提升水平不一样,与对照植株相比,台湾292(POD活性提升,SOD活性略有下降)>常蔬特大王(无显著变化)>剑河大豆(SOD、POD活性下降)。常蔬特大王和台湾292的MDA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而剑河大豆一直保持升高趋势,但相对于0 d的MDA含量提高的种质间差异表现为:台湾292>常蔬特大王>剑河大豆。【结论】叠氮化钠诱变可提高3个大豆种质的渗透调节物质、光合色素含量,其中:改良种质常蔬特大王和台湾292提升较多,地方种质剑河大豆提升较少。改良种质台湾292诱变前后及低温处理前后表现较好,抗氧化能力有所提升;常蔬特大王诱变前后及低温处理前后均表现稳定,诱变对其性状改良潜力较小;诱变对未经改良的地方种质剑河大豆抗氧化酶活性改变较大,在常温下为有利变异,在低温下为不利变异。综合以上结论可知,叠氮化钠诱变对不同大豆种质的低温耐受性提升水平存在差异,表现为:台湾292>常蔬特大王>剑河大豆。
-
单位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