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瓦的发明和使用,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在陕西延安卢山茆遗址出土了年代最早的板瓦和筒瓦[1],把瓦的历史推到了夏代以前。瓦当的出现则比瓦晚了很多。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屋檐椽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当即挡也,它既有保护椽头的作用,又有美化建筑之功能,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独创。目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瓦当,是陕西省扶风县召陈村的西周晚期宫殿建筑群遗址的重环纹半圆形瓦当[2],整体朴实无华,东周时期开始出现图案丰富多彩的圆形瓦当,秦汉时期瓦当艺术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出现了文字瓦当,瓦当纹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南越国宫署遗址(下文称遗址)[3]出土了不少各个时代的瓦当,该遗址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正式发掘面积2万多平方米,自下而上包含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十二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南越国都城、五代南汉国都城等重要遗迹,是两千年来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出土的瓦当就是见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瓦当当面的图案或文字的分析,来探讨瓦当纹饰的变迁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