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聚类分析及预后研究

作者:郭春梅; 梁少波; 黄文捷; 刘立志*
来源:四川医学, 2022, 43(02): 123-129.
DOI:10.16252/j.cnki.issn1004-0501-2022.02.004

摘要

目的 基于聚类分析对鼻咽癌患者颅底骨质及孔道侵犯进行分类及预后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多中心共1224例初诊非转移、经组织学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MRI影像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对颅底骨质及孔道进行分类,使用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有意义的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计算和比较总体生存期(OS)、远处无转移生存期(DMFS)、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期(LRF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颅底骨质及孔道包括蝶骨基底部、翼突基底部、岩尖、斜坡、蝶骨大翼、枕骨髁、颈椎、破裂孔、卵圆孔、舌下神经管、颈静脉孔。结果 蝶骨基底部(78.8%)及破裂孔(34.8%)分别为颅底骨质及孔道受侵频率最高的结构。聚类分析将T3患者颅底骨质及孔道侵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蝶骨基底部与翼突基底部(轻度),余下的颅底骨质及孔道为第二类,其中因侵犯频率相似聚为一类的破裂孔、岩尖和/或斜坡侵犯的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与余下患者在OS、DMFS、LRFS和PFS上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我们将第二类颅底骨质侵犯定义为重度。轻度颅底骨质侵犯与重度颅底骨质侵犯在OS和PFS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颅底骨质分级是OS的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P<0.05)。结论 不同的颅底骨质及孔道侵犯预后不同,颅底骨质侵犯分级有助于T3期鼻咽癌患者预后分层。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