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儿童文学理论是文艺理论有待建设的一个分支。论文依据“同情”的主客体关系属性,以及与伦理学、美学、教育学、文艺理论的密切联系,阐发和论证了“同情”作为儿童文学理论奠基石的合理性和可能性。首先,就“同情”作为儿童文学审美基础,从“同情”实施对象范围方面,梳理概括了侧重人类社会和侧重万事万物两个脉络。继而论证凝练出“交叉重叠迁移性发生”的儿童“之同情”审美机制:“把事物吸收进来”与“把自己变成事物”此消彼长,交叉重叠地互相迁移。其次,以教育是儿童文学基本功能之观念,探讨论证了教育功用的两大方面:善良和兴趣的培育以及拯救人性。培育功能两方面是二而为一互相激发;拯救人性功能除了儿童文学一般审美机制之外,更有作品内涵之“同情”唤起小读者沉睡的人性痛感来实现拯救的特殊审美机制,与康德所说的崇高审美所获的“消极的快乐”相似。最后,论证了儿童文学的认知问题。认知特点为“期待着每个人的赞同”的共通感特点极为突出;认知以模糊朦胧形态而存在;认知功能与教育功能浑然一体无法分割等三方面。论文展开始终辨析借鉴伦理学、美学等各方面理论资源,并结合儿童文学创作、文类、作品以及接受的实际经验,确认了儿童文学从“仁之端也”的“同情”向“义之端也”“礼之端也”和“智之端也”提升拓展的使命。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