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随着现代性的展开,个体从传统的社会联系中分化出来,经济秩序成为重构人们生活的主要力量;但在另一方面,将世界机械化的倾向使得贯穿人的生命始终的意义受到很少的过问,自我认同问题成为诸多社会理论关注的焦点。米德、齐格蒙特·鲍曼、米歇尔·马费索利和查尔斯·泰勒通过强调"心灵和自我的产生""流动的现代性""部落主义""框架和意义"等,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对他们的理论相关部分的分析得出,"自我"是个体在社会联系基础上的塑成过程的产物。个体的历时和共时的社会化过程是自我塑成的两个主要来源,但二者都面临被过度实现,从而使个体缺乏真正自我认同的问题。而对"感性共同体"与"超验共同体"的强调有助于重建自我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感性"不再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其补充被纳入广义的"理性化过程"之中。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