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际民调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往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形象认知差异在逐步扩大,另一方面西方内部的不同群体对于中国的认知也有显著差别。为了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对战后美国的“国际传播”学术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且指出这一学术概念背后蕴含的“美利坚帝国”国家意图以及普遍主义的哲学迷思。由此,通过重新调用“三个世界”理论体系并重构扩展“四个维度”媒介景观,提出了“结构-传播”为分析框架、跨文化传播为方法论的范式转型路径,为实现中国国际传播主体性与共同性的平衡协调,为日后中国国际传播理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