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是对“非遗之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考察研究”集体研究项目的一次全面回顾,也是以项目数据为基础对非遗之后二十余年来传统音乐当代非遗化生命历程的一次深度观察。“非遗之后”以11种乐种为考察对象,共牵涉到中国西南、华南、华东等区域汉族、侗族、藏族、彝族等五个族群,并以传承人、非遗制度、再脉络化、展演形态多元叠置、参与诸方的动力关系等非遗核心理论为线索形成深度研究报告。本文以其中讨论的原真性、传承人制度、传承保护方式的共性与差异、如何理解传统创新五个焦点问题问题为基础,在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数据基础之上,对上述问题形成新的理论探索空间。

  • 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