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景洪登革病毒感染合并肝损害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李杨思琪; 李曼; 贾文爽; 周勇; 陈邑洪; 余兰; 杨斌; 周红宁*
来源:热带医学杂志, 2021, 21(02): 140-143.

摘要

目的探讨云南景洪市登革热患者并发肝损害病例临床特征,为当地医疗机构制定有效登革热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景洪市2017-2018年登革热病例基本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2例登革热患者中,合并肝损害486例,并以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4.3%,441/812例)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0.8%,331/812例),升高为主;与非合并肝损害326例患者相比,合并肝损害患者在男性(51.6%,251/486)、高龄(41.46±17.10)岁、血小板降低(52.9%,257/486)、乳酸脱氢酶升高(68.0%,330/486)、肌酸激酶升高(37.9%,184/486)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性别2=18.786,t年龄=4.441,Χ血小板降低2=54.827,Χ乳酸脱氢酶升高2=208.827,Χ肌酸激酶升高2=67.442;P均<0.05)。结论登革热病例中男性、年龄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肝损害。出现肝损害的登革热病例中血小板降低、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升高比例较高,且其重症化趋势也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