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濒危物种的主要威胁,建立生态廊道可以有效减轻栖息地破碎化给野生动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性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以凉山山系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和麻咪泽3个毗邻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分析了从全国大熊猫第三次调查(3调,2000年)到第四次调查(4调,2010年)研究区域内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与连通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内,从3调到4调高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73 km~(2),主要分布于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和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内,而在两个保护区交界处大熊猫高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4 km~(2);从3调到4调研究区域内整体连通性呈下降趋势,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和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北部,面积为625 km~(2);而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南部和麻咪泽保护区内的连通性增加,面积为617 km~(2)。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模拟区域内大熊猫潜在廊道分布,3调潜在廊道总长度5130 km,4调为4003 km,3调到4调潜廊道长度减少了1127 km。结合保护政策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大熊猫适宜栖息地分布和栖息地连通性的变化原因,发现,相关政策的实施(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有效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和大熊猫栖息地;但是,由于当地居民生计模式的调整(从依赖传统农业转向经济价值较高的畜牧业),增加了部分区域的人类活动,致使某些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受到了阻碍。因此,建议严格控制研究区域内的人类干扰以保证良好的大熊猫种群连通性,以利于大熊猫局域种群的稳定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