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揭示行株距与水稻冠层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关系,为江苏稻区水稻生产选用适宜行株距提供科学依据,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不同的行距、株距处理:CK(30 cm×12 cm)、R1(30 cm×14 cm)、R2[(20 cm+40 cm)×12 cm]、R3(25 cm×14 cm);R4(30 cm×10 cm),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水稻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冠层温度、剑叶光合特性、冠层光辐射(PAR)透过率、反射率、截获率及产量的影响。与常规对照处理相比较,R2、R3处理水稻产量分别增加29.96%和46.69%,但R2和R3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R2处理种植密度与常规处理一样,因为设置了宽窄行降低了冠层温度和表层光截获率,且提高了光透射率,从而提高了SPAD值和光合速率,最终提高了产量。R3处理通过降低行距和增加株距的办法,获得了2.84%种植密度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光合速率和有效穗数,最终提高了产量。在不改变种植密度的前提下,宽窄行处理有助于改善行间小气候,增加行间通风透光性,提高水稻对高温环境的耐性,从而提高产量。此外,适当降低行距和提高株距的R3处理提高了冠层光截获,可有效缓解行间漏光,进而提高光合效率。所以,在本试验条件下,为获得高产,推荐R2[(20 cm+40 cm)×12 cm]和R3(25 cm×14 cm)配置的播种方式。2种配置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田间示范,推广应用。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