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吴茱萸汤结合艾灸百会、三阴交穴治疗胃虚肝寒型眩晕临床效果,探究眩晕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纳入155例胃虚肝寒型眩晕患者(2020年6月—2022年2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77例)与中医组(78例),参照组患者研究过程中脱落2例,中医组患者研究过程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参照组(75例)与中医组(75例),参照组患者采取西医(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中医组患者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吴茱萸汤及艾灸百会、三阴交治疗,比较各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头晕头昏、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形寒肢冷等)变化、治疗前后患者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 DARS)变化及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S)评分变化、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72/75)比参照组患者(86.67%,65/75)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头晕头昏、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形寒肢冷等)、DARS评分及DHI-S评分、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及双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等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相比,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头晕头昏、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形寒肢冷等)、DARS评分及DHI-S评分、BA与VA等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改善,治疗后中医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头晕头昏、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形寒肢冷等)、DARS评分及DHI-S评分、基底动脉(BA)及双侧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等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中医组患者出现1例轻度皮炎(1.33%),参照组1例腹泻(1.33%),两组不良反应率相当,P>0.05。结论 吴茱萸汤结合艾灸百会、三阴交穴治疗胃虚肝寒型眩晕临床效果显著,可较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且治疗不良反应少,治疗可行、安全。

  • 单位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