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

作者:周颖; 陈平; 杜青; 庞婷; 付智丹; 张晓娜; 任建锐; 杨文钰; 雍太文*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 36(06): 745-75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05

摘要

【目的】在河西绿洲灌区对以大豆为基础的间套作系统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筛选出高经济效益的种植模式。【方法】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玉米-大豆间作(IMS)、小麦/大豆套作(IWS)、亚麻/大豆套作(IFS)、大豆单作(SS)4种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SS相比,IMS的大豆株高和首节长在成熟(R8)期增加11.1%、31.1%,叶面积指数在盛花(R2)期和盛荚(R4)期降低49.5%、54.6%,叶片SPAD值在盛荚(R4)期增加9.7%;IWS和IFS的大豆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均降低。大豆R8期,IMS、IWS和IFS的大豆地上部干物质较SS分别降低26.2%、45.9%、48.7%,产量较SS分别降低51.5%、56.8%、57.4%。系统最终纯收益为:IMS>IFS>IWS>SS,依次分别为129.6、86.5、67.2和39.6万元/km2。【结论】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植株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间套作大豆产量降低;IMS大豆产量降低程度小于IWS和IFS,有利于系统经济效益的提升;4种间套作模式中,IMS的经济效益最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