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对鲁迅文学作出具有文学理论意义的分析和阐释,取决于如何在具体的阅读中将个别作品和风格总体一道确立为批评意识及其意向性结构的对象。由严格的批评意识及实践呈现出来的鲁迅文学,也在自身的文学本体论和政治本体论结构中为批评和阐释提供现象学和方法论的证明。重建鲁迅文学的批评的对象性及其内在结构,包含了对鲁迅文学历史形成和风格自我实现的双重考察。如果前者的转折和能量聚汇点在于鲁迅文学经由“杂文的自觉”而获得的“第二次诞生”,那么后者的关键则在如何从理论上说明这种风格自觉和形式实现所带来的写作的内部可能性和外在张力。论文上篇在写作法、文体学和风格研究的意义上,分析构成鲁迅文学风格外形的“形象”(象征、隐喻和寓言)、“句子”(作为文章学基本单位的句型句法句式)、“话语”(表意-交流系统)三个层面。续篇则在风格研究、创作论和艺术哲学的意义上分析“风格”(文体混合与体裁杂糅)、创作阶段论和类型论。这六个方面一同构成鲁迅文学空间的内部生成机制,并界定了鲁迅文学风格外部的多样性、统一性和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