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槟榔促进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的活性成分以及其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槟榔的活性成分和相关潜在靶点;应用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建立OSF的基因靶点数据库;进一步采用Venny2.1.0数据处理平台和微生信数据处理平台取槟榔及OSF交集基因;基于槟榔潜在靶点与OSF靶点的匹配结果,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拓扑分析来筛选核心靶点;采用基于核心靶点的基因组(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建立槟榔促进OSF的信号通路图。结果 共筛选出槟榔5种活性成分,包括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1等;213个槟榔相关的作用靶点以及596个OSF的疾病作用基因。通过取交集,获得31个关键相交基因,主要包括TP53、MDM2、MMP2等。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槟榔作用靶点共涉及到20条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筛选出20条信号通路参与OSF的形成。结论 初步证实了槟榔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以及促进OSF形成发病的潜在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