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大概分为四个路数:一是王羲之王献之一路的行书,二是颜真卿一路的行书,三是汉隶中发展出来的一路行书,四是魏碑中发展出来的一路行书。这四路中,二王行书是大宗,包前孕后,其他三路都是从其中生发出来的,在清代最为流行。如颜行的代表书家何绍基,隶行的代表书家金农,魏行的代表书家赵之谦,他们各有特色,又相互关联。金农写二王是写不像的。最初是学颜字的。金农二十一岁到苏州何义门家学习。何义门推崇颜鲁公,曾说:“鲁公用笔最与晋近,结字别耳。”金农初学书法就从颜而学王的。少年时的金农学王羲之《兰亭序》学得很差,羞于见人,放在箱中当垫纸。他曾写诗说:“少日曾临摹,搴帷羞新妇,自看仍自收,空箱防污垢。”在清初师碑的氛围里,金农有着写颜写隶的实践,渐而对二王一路的东西失去兴趣,探索一条从隶书变化为行书的写法。

  • 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