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率组(30例)和高频率组(30例)。2组均予以脑卒中基础治疗,其中低、高频率组分别采用20 Hz、50 Hz频率电针(电流强度均为1.5 mA)刺激相应穴位(2组取穴相同),留针30 min, 1次/d, 5次/周。观察并对比2组NIHSS评分,偏身麻木、神疲乏力、感觉障碍、口舌歪斜障碍等主要临床症状评分,FMA评分,B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低频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高频组(P<0.05)。治疗后,2组偏身麻木、神疲乏力、感觉障碍、口舌歪斜等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频组上述症状评分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相比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低频组NIHSS评分低于高频组,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高频组(P<0.05)。结论 不同频率电针在治疗中风后偏瘫方面均有一定疗效,低频电针临床疗效更佳,其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偏身麻木、神疲乏力、感觉障碍、口舌歪斜等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