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回顾和分析近10年来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国内外实验研究文献,以探索电针治疗此病的作用机制。从临床观察指标上看,电针具有改善尿动力学参数,增大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压力,改善膀胱顺应性等作用。从作用机制上看,电针可以通过提高NGF及其受体TrkA、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调节膀胱的兴奋性和顺应性;通过提高α-SMA蛋白的表达而增强膀胱兴奋性;通过降低膀胱组织中Cyt-C、Apaf-1、caspase-3,9蛋白表达和促进bcl-2、抑制bax的表达而降低细胞凋亡;通过上调PACAP-cAMP-PKA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而改善膀胱功能。目前针刺治疗SCI后NB尚无嘌呤受体信号途径与缝隙连接蛋白的实验研究,也为今后的实验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