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重庆不同地形区农民合作社的时空拓展特征及产业运作模式,掌握重庆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律,分析不同产业模式选择的差异,为推进合作社分类培育和差别化扶持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重庆市2528家合作社为样本,综合运用地形分布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不同产业类型合作社在四类地形区的时空格局及拓展特征,并结合问卷调查,梳理提炼了合作社的运作模式。【结果】(1)重庆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总体呈4个阶段,2002—2006年合作社数量缓慢增长,2007—2010年高速增长,2011—2014年增速减缓,2015—2018年增速明显下降。从地形区来看,Ⅳ区增速最快,Ⅱ区、Ⅰ区次之,Ⅲ区增速最慢。(2)不同产业类型合作社增长优势区差异显著。牲畜、家禽产业增长优势区为Ⅳ区,果蔬、粮油、综合产业增长优势区为Ⅰ、Ⅱ区,花木、茶叶、花椒产业增长优势区为Ⅱ区,烟草、中药材产业增长优势区为Ⅲ、Ⅳ区。(3)除粮油产业合作社2002—2006年呈东南—西北向分布,其余产业类型合作社各阶段均呈西南—东北向分布。(4)合作社产业运作模式主要有6种,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有牲畜、家禽、果蔬、花木和粮油产业,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有果蔬、花木、粮油等产业,运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有果蔬和花木产业,运用“互联网+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有牲畜、家禽等产业,运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有果蔬、粮油产业,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模式的有牲畜产业。【结论】重庆市农民合作社总体数量不断增长,不同产业增长优势区有一定差异,随时间不断向东北方向演进,且各产业的运作模式呈多样化。应根据合作社时空特征,因地制宜,找准产业运作模式,促进合作社稳步发展。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