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阶段中国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15 min医疗圈为目标建设了卫生室、医保点等多种基层医疗保障设施,评价其可达性有助于设施的合理规划和优化调整。充分利用在线地图、人口热力图、路径规划服务、等时圈范围服务等泛地图资源,在基于胡弗模型的两步移动搜索法(Huff-bas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Huff 2SFCA)的基础上,从出行能力差异、人口昼夜分布的角度进行改进,形成15 min核酸采样圈评价框架。以中国上海市为例分析15 min生活圈医疗设施可达性,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内除宝山和浦东外的各行政区,15 min核酸采样圈的面积覆盖率和人口覆盖率均在90%以上,其中虹口、静安的可达性最高。(2)受通勤人群职住分离的影响,常住人口较多的地区在白天容易出现可达性过高的情况,且可达性在夜间降低,相反,产业聚集的地区夜间可达性明显升高。(3)外围的浦东、宝山等开发区呈现出可达性两极分化的特点,发展完善的居住板块可达性偏高,发展中的新产业园区可达性偏低;老城区的可达性分布相对更加均衡,且更能满足老年人群和职场人群的采样需求。分析结果反映出目前的采样点空间布局考虑了人群的出行行为,能满足大部分居民在居住地和工作地就近采样的需求。对于可达性过高和过低的区域,可根据人口分布的昼夜变化优化采样点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