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对非核医学科人员的外照射剂量, 以有效减少非受检者的受照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 年龄22~91(62.23±13.36)岁。所有受检者注射925 MBq99Tcm-MDP后, 根据饮水1000 mL后0.5 h内有无排尿分为排尿组(n=39)和未排尿组(n=12), 检测注射药物后0.5、1、2、3、4、6 h时受检者腹部和头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当量。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 多次测量的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辐射剂量当量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配对样本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结果排尿组受检者在腹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低于未排尿组[(40.29±4.67)μSv/h对(77.29±10.71)μSv/h、(15.22±1.64)μSv/h对(29.48±4.56)μSv/h、(4.15± 0.47)μSv/h对(7.45±1.07)μSv/h、(1.32±0.10)μSv/h对(2.63±0.31)μSv/h、(0.45±0.05)μSv/h对(0.78±0.15)μSv/h],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48~5.251, 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腹部和头部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105.426~5397.675, 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当量率随着药物注射后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与排尿组受检者腹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48.51±13.83)μSv]相比, 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55.85±5.22)μSv]显著下降,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610, P<0.001);与排尿组受检者头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32.74±12.95)μSv]相比, 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49.88±4.72)μSv]显著下降,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8, 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累积剂量当量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于非核医学科人员的照射剂量远远小于国内、国际法律规定限值(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1 mSv), 与注射药物后3 h的受检者距离1 m以上即可避免大部分额外辐射。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