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有无修复价值?如果脊髓神经元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其修复后也预示着感觉功能的缺失。目的:定量研究周围神经损伤24周后,脊髓后角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设计:建立以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为研究对象的实验模型,损伤后24周为最远期观察点,自身对照(对侧空白组),定量化研究。单位: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5在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完成。SD大鼠55只,分成11组,即坐骨神经切断1,2,3,4,6,8,10,12,16,20,24周各组。干预:切断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并结扎其近端的方法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另一侧为对照侧。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试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区的面积。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脊髓后角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纤维的终末分布面积的变化。结果:5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P物质时间序列表示:周围神经损伤后2~6周,P物质在脊髓后角免疫反应区面积下降至最低,随之回升,至16周恢复正常,20,24周无明显的进一步变化。②脊髓后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面积损伤与自身对照侧的比值:1周时1.14,6周时1.13,24周时0.29,各时间点基本相似(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至晚期,脊髓后角及后根神经节细胞合成和分泌P物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功能尚未受到破坏,脊髓后角已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仍有恢复感觉功能的神经学基础。
-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