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株非洲猪瘟病毒自然变异毒株的鉴定

作者:张艳艳; 张静远; 杨金金; 杨金梅; 韩桪; 米立娟; 张菲; 齐宇; 张守峰; 王颖; 周鑫韬; 岳慧贤; 王述超; 陈腾*; 扈荣良*
来源:中国兽医学报, 2021, 41(02): 199-207.
DOI:10.16303/j.cnki.1005-4545.2021.02.01

摘要

非洲猪瘟(ASF)于2018年传入我国后已流行了2年有余,我国非洲猪瘟病毒(ASFV)毒株未曾出现较大变异。最近,针对我国ASF疫情放缓以及感染猪出现的低死亡率现象,我们在ASFV生态学研究中,从主动监测的样品中分离到1株源自湖北某地的ASFV自然变异株。经基因组测序发现,其EP402R基因(CD2v)和上游相邻的EP153R基因(8CR)出现部分缺失,共计1 252 bp,导致病毒血吸附特性丧失;在多处基因编码区和基因间隔区出现独有的碱基突变、缺失或插入,与国内已经发表的10个ASFV毒株完全不同,这些变化导致病毒蛋白氨基酸组成的改变和功能丧失;在基因组3′末端出现503 bp串联重复的核酸片段插入,该片段与国外毒株基因组末端部分序列有高达96%的同源性。该变异株不含任何已知标记基因,说明我国的ASFV已经出现了自然变异株,可能和目前呈现的亚急性型流行的ASF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