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对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疗效与治疗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由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功能性大便失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3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7.93岁。均采用Laborie生物反馈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每日1次,每次治疗40 min, 10 d为一个疗程,均予1个疗程治疗;同时每日行不少于200次的盆底肌收缩锻炼(为治疗组)。对比分析治疗前、一个疗程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1年患儿肛管电流强度(m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μv)以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s)。选取10例肛门直肠功能正常的同龄儿童作为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32例功能性大便失禁患儿污粪症状均消失,肛管电流强度由治疗前[(15.87±2.59)mA]下降至治疗后[(12.00±2.16)mA],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7.10±1.93)mA]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由治疗前[(209.47±33.13)μv]下降至治疗后[(138.31±46.99)μv],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85.86±34.73)μv]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收缩肌电差值由治疗前[(45.27±27.6)μv]上升至治疗后[(92.91±45.06)μv],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127.29±51.89)μv]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持续收缩时间由治疗前[(1.21±0.57)s]上升至治疗后[(2.07±0.79)s],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2.62±0.64)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无一例出现污粪,肛管电流强度[(8.00±0.93)m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90.56±19.11)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110.22±36.71)μv]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2.47±0.66)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治疗组失访5例,余27例无一例出现污粪;与对照组相比,肛管电流强度[(7.44±1.42)m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87.11±34.10)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125.56±36.44)μv]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2.57±0.54)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单位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