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精神现象之“物”

作者:陈少明; Zhu Yuan
来源:孔学堂, 2021, 8(04): 56-177.
DOI:10.16349/j.cnki.52-5035/c.2021.04.008

摘要

本文从"观物取象"这一来自《易传》的经典论题的入手,分析其中象、物、观等关键词的内在含义,揭示象征这一古老的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的内在机制,及其在物的理解中包含的观念因素。作者通过对物与器、实用物与象征物、社会象征与精神象征以及精神象征中直觉与联想等多层次的区分,勾勒出一种关于物的谱系式图景。在此基础上,以纪念品与文物为联想式象征的例子,描述人类生活经验及由此产生的历史意识,如何借对物的观照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同时,透过若干经典文物的思考,展示精神之"物"可能的广度与深度。世界是由物构成的,人既是物的一部分,也具超越物的因素,那就是心的存在。心物不离,正是世界获得意义的奥秘所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