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初,"反革命"以"anti-revolution"和"counter revolution"两种表述出现在中国报刊中。进入20年代,"反革命"一词的使用愈发普遍,围绕"何为反革命"这一主题,社会各界展开了一场"反革命"话语的论争。20世纪20年代"反革命"话语论争因焦点转变可分为两个阶段:国共合作破裂前,"反革命"话语的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定义"反革命",以是否"反帝"作为区分"革命"与"反革命"的基本标准;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双方互斥对方为"反革命","反革命"的主要客体由之前的"帝国主义"转为政党及其所遵循的"主义"。"反革命"话语论争的主体有着明确的政治倾向,"反革命"遂成非黑即白的话语,用于对异己者进行道德谴责和政治审判。"反革命"话语论争,实质是争夺受众的认同,以获得"革命"的合法性、主导权。国民革命力量的复杂性、斗争的艰巨性,使"革命"有可能转化成为"反革命"。无论如何,主观定性"反革命"并不能改变其客观指向,历史最终对何为"反革命"作出了结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