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中的端粒调控机制

作者:李静远; 蓝建平; 赵妍敏; 来晓瑜; 罗依; 孙洁; 余建; 朱园园; 曾芬芳; 黄河
来源: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7, 23(09): 1737-1742.
DOI:10.3321/j.issn:1000-4718.2007.09.018

摘要

目的:研究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端粒长度的调控机制。方法:以贴壁培养法从人骨髓中分离MSCs并用MSCs及造血干细胞相关表面抗体作表型鉴定,用Southern blotting检测MSCs的端粒长度;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小体(PML)的定位;以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传代及分化成脂肪细胞的MSCs和经同步化处理被阻断在S期的MSCs的端粒酶表达。结果:与端粒酶阴性ALT细胞株WI-38-2RA细胞相比,MSCs的端粒长度较短并且端粒长度变异度不大;端粒调控相关蛋白TRF1和PML在MSCs中的定位则与端粒酶阳性细胞HeLa细胞相同,两者呈非共定位,而在端粒酶阴性WI-38-2RA细胞中两者呈共定位状态。MSCs中不存在有染色体外端粒重复序列DNA(ECTR DNA)。TRAP法检测传代培养的MSCs端粒酶呈阴性表达,但分化成脂肪的MSCs端粒酶呈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同步化处理前MSCs端粒酶呈微弱表达,经同步化处理被阻断在S期时,MSCs的端粒酶表达明显增高,并且与S期的细胞比例呈正相关。结论:MSCs中不存在ALT相关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小体(APBs)、染色体外端粒重复序列DNA(ECTR DNA)和端粒长度较长、端粒长度变异度大等ALT机制相关分子特征;非同步化在S期处理的MSCs,端粒酶呈微弱表达,但诱导向脂肪细胞分化或处在S期时,MSCs的端粒酶表达明显增高,并且与S期的细胞比例呈正相关。本研究提示MSCs是通过端粒酶机制而不是端粒延长旁路途径(ALT)机制调控其端粒末端。

  • 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