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丹参酮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作者:徐畅; 金珊; 李莉; 姜京植; 宋艺兰; 李良昌; 延光海; 金哲虎; 朱莲花*
来源: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20, 43(03): 168-171.
DOI:10.16068/j.1000-1824.2020.03.004

摘要

[目的]探讨隐丹参酮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影响,并观察其机制是否与Th1,Th2型细胞炎性因子及MAPKs蛋白的作用有关.[方法]取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隐丹参酮低、高剂量(20,40 mg/kg)组及地塞米松(1 mg/kg)组,其中模型组、隐丹参酮低、高剂量组采用2,4-二硝基氯苯诱导小鼠出现ACD,隐丹参酮低、高剂量组在致敏成功后给药.观察各组小鼠激发后皮肤形态学改变、组织病理学改变、小鼠脾指数、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的变化及皮肤组织中MAPK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隐丹参酮低、高剂量组小鼠皮肤损伤严重程度明显减轻,炎症组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脾指数明显降低,血清中IL-4,IFN-γ及皮肤中MAPKs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隐丹参酮对小鼠ACD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认为可能与隐丹参酮调节Th1,Th2型细胞炎性因子及抑制MAPKs蛋白发挥作用有关系.

  • 单位
    解剖学教研室; 延边大学;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