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150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患者,分析其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规律、特点等。结果 (1)患者中男70例(46.67%),女80例(53.33%), 150例患者中不同性别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别不大;与其他年龄段比较, 150例患者中老年患者(60~83岁)所占比例最高,为44.67%。(2) 15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的药物种类:第一位是抗肿瘤药物, 45例(30.00%);第二位是抗结核药物, 36例(24.00%);第三位是抗菌药物, 28例(18.67%);第四位是神经类药物,14例(9.33%);第五位是抗甲状腺类药物, 8例(5.33%);第六位是心血管疾病药物, 5例(3.33%);其余为镇痛类药物、降血糖药物、中成药等, 14例(9.33%)。(3) 150例患者的肝损害类型:第一位是肝细胞损害型, 89例(59.33%);第二位是胆汁淤积型, 39例(26.00%);第三位是混合型肝损害, 22例(14.67%)。(4) 150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122例(81.33%),黄疸症状32例(21.33%),发热症状30例(20.00%),皮疹46例(30.67%)。(5) 150例患者中88例患者在停药后肝损害症状明显缓解,未经治疗即自行好转。其余62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50例患者中痊愈43例,好转100例,未好转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33%。结论抗肿瘤、抗结核、抗菌药物等容易引发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防治和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