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

作者:范炳华; 许丽; 林敏; 李伟; 汪芳俊; 徐泉珍
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9(01): 1-5.
DOI:10.16466/j.issn1005-5509.2015.01.001

摘要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颈性眩晕临床诊断,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的患者1680例,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获得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和分析椎动脉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表现。[结果]16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者336例(20.0%)。其中,椎动脉V2段血管纤细218例(64.9%);椎动脉血管缺如21例(6.3%);椎动脉血管受压56例(16.7%);椎动脉血管受纤维束带牵拉40例(11.9%);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1例(0.3%)。[结论]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存在5种形态病理学改变,以椎动脉血管纤细发生率最高,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发生率最低。研究结果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治疗措施选择、预后判断、指导患者自我防护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 单位
    浙江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