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经二代测序确诊的5例吡哆醇依赖性癫痫(PDE)的临床表型、治疗及乙醛脱氢酶7家族成员A1(ALDH7A1)基因突变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例以早期癫痫起病的吡哆醇依赖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 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ALDH7A1基因测序, 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验证, 对其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5例确诊为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的患儿中, 男女比例为4∶1, 就诊年龄为出生2~10个月。临床表型中5例患儿均为新生儿期起病, 有反复癫痫发作, 表现为肌阵挛发作、痉挛发作或局灶性发作;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较差, 长期大剂量口服吡哆醇疗效较好;5例患儿均来自其父亲和(或)母亲的复合杂合突变;例1为剪切纯合突变c.247-2(IVS2)A>T, 例2为错义突变c.584A>G(p.N195S)及无义突变c.1003C>T(p.R335*), 例3为错义突变c.1553G>C(p.R518T)及c.1547A>G(p.Y516C), 例4为错义突变c.1547A>G(p.Y516C)及移码突变c.15661568delTAC(p.522523delCTinsC), 例5为错义突变c.1061A>G(p.Y354C)及无义突变c.841C>T(p.Q281X, 259)。其中c.247-2(IVS2)A>T为未报道过的新生剪切位点突变。结论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由ALDH7A1基因突变引起, 早期临床表现多以新生儿期难治性癫痫起病;抗癫痫药物治疗疗效差, 经吡哆醇有效控制, 对该类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以早期确诊。
-
单位承德医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基础医学院; 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