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为何译”、“译什么”和“怎么译”是书写中国文学外译史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法国外交官乔治·苏利耶·德·莫朗是20世纪初“侨居地汉学家”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译介作品数量最为丰富、类型最为多元的西方译者。本文以翻译选择为视角,将莫朗置于“侨居地汉学”勃兴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其翻译生涯的选择、译介选材(单行本、选集和文学史著述)的特点,以及为顺应译入和译出文化语境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此探究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法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