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调查四川省鼠疫疫源地内啮齿动物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情况,为疫源地内鼠疫流行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5 m夹线法在鼠疫疫源地内捕获动物,采集其肝脏和盲肠标本。提取肝脏标本的核酸,扩增其CO I基因和Cyt b基因,在NCBI网站比对物种信息。盲肠标本置于PBS缓冲液内,冷增菌20 d,然后在CIN中分离培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选择疑似菌株在血平皿内培养24 h,再用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初筛纯培养的菌株。初筛疑似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菌株,再对其进行foxA、ail和inv基因扩增。判定foxA(+)、ail(-)和inv(-)是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菌株,foxA(+)、ail(+)和inv(-)是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菌株,foxA(-)、ail(-)和inv(+)是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结果 经鉴定捕获动物有3目5科7属14种共计143只,143份盲肠样本中分离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9株。结论 疫源地内动物感染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后,提高了对鼠疫菌的抵抗力,这可能是鼠疫在疫源地内长期流行的原因之一。

  • 单位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