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员的多目标追踪与轨迹预测

作者:张禹; 魏一凡; 陶靖婷; 李杰*
来源: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1, 40(10): 800-809.
DOI:10.16038/j.1000-6710.2021.10.007

摘要

目的:探究篮球运动员多目标追踪表现及轨迹预测优势,对"位置假说"和"轨迹预测假说"进行检验与拓展。方法:实验一受试者为篮球运动员12人(平均年龄21.04±2.02岁)和普通大学生12人(平均年龄23.5±1.87岁);实验二新招募受试者24人,其中篮球运动员12人(平均年龄20.42±1.44岁)、普通大学生12人(平均年龄22.75±2.05岁)。实验采用多目标追踪范式结合消失范式。受试者追踪多个在电脑屏幕上运动的客体,运动过程中客体可能短暂消失然后重新出现,要求受试者持续追踪目标并报告它们的最终位置,并且操控了目标数量和运动客体消失后重现的位置。相比于实验一,实验二延长了重现位置与消失点的距离。追踪正确率由每个试次中正确追踪目标的个数除以总个数获得。结果:实验一显示,当目标重现在沿轨迹运动的预测点时,两类人群的多目标追踪正确率均好于轨迹旋转90度点(预测点正确率0.813±0.015,逆时针90度点正确率0.719±0.019,顺时针90度点正确率0.727±0.019,P运动员<0.001,P大学生<0.001)。实验二显示,当目标重现于预测点远点时,篮球运动员的追踪正确率好于普通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追踪正确率0.743±0.020,普通大学生追踪正确率0.586±0.026,P<0.01,偏η2=0.455)。另外,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两类人群都在目标重现于消失点位置时追踪正确率最高。结论: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都具有轨迹预测能力,篮球运动员的优势在于追踪表现更好且对轨迹预测延伸得更远,能更有效地预测更远的位置。多目标追踪中"位置假说"和"轨迹预测假说"两种理论可并存,其中位置优势是稳定的,对轨迹的预测易受容量、距离、人群等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