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纳豆激酶(NK)在降低颈总动脉中膜厚度(CCA-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和血脂中的作用, 探讨其作用机制和潜在临床应用。方法入选病例来自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门诊, 按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 NK组:患者每天口服纳豆激酶6 000 FU, ST组:患者每天口服辛伐他汀20 mg, 疗程2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采集记录患者的CCA-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和血脂谱[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选82例患者, 其中76例(NK 39例, ST 37例)按要求完成疗程。经26周治疗后, NK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和CCA-IMT显著下降(P<0.01), 斑块面积从(0.25±0.12)cm2下降到(0.16±0.10)cm2, 而CCA-IMT从(1.13±0.12)mm降到(1.01±0.11)mm, NK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ST组(P<0.01), NK组和ST组的斑块面积变化率分别是-36.6%与-11.5%; NK能显著降低TG、TC和LDL-C水平(P<0.05), 但是与ST组比较, 下降幅度相对较小(约为ST组的50%); NK同时有提升HDL-C的作用(P<0.05), 而ST对HDL-C水平没有影响。NK组患者降脂幅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指标没有正相关关系(r=0.35, P=0.09)。结论本研究为纳豆激酶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先驱性临床研究。观察结果显示, 每天服用NK是控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有效方法, 效果比辛伐他汀更显著。在管理动脉粥样硬化上, NK可能是潜在的比他汀类更好的选择。NK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没有直接关系, 与他汀类药作用机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