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瑶山南部大佛顶Ⅰ型花岗岩体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作者:庞超伟; 时毓; 梁任鑫; 王永强; 唐远兰; 刘希军
来源: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2, 42(04): 783-798.
DOI:10.3969/j.issn.1674-9057.2022.04.001

摘要

为厘定广西大瑶山南部大佛顶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探讨其源区属性及大地构造意义,进行了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大佛顶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58~157 Ma;εHf(t)值为-10.77~3.44,以负值为主,二阶段年龄模式(TDM2)为1.86~1.16 Ga,指示岩浆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古老地壳,且有少量的幔源物质加入。该岩体富铝(Al2O3 17.75%~17.82%)、高钾(K2O 2.49%~2.66%)、低钙(CaO 4.07%~4.30%), Mg#为37~39;稀土总量较低(88.62×10-6~121.62×10-6),轻重稀土分馏中等(LaN/YbN=12.41~12.69), δEu=0.92~0.98;富集Ba、 K、 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U、 Pb、 Nd等高场强元素,Ti、 P、 Ta、 Th、 Nb等元素表现为负异常,Zr+Nb+Y+Ce含量、 10 000×Ga/Al值和A/CNK值较低,属典型的准铝质I型花岗岩。具岛弧型特征的大佛顶I型花岗岩体,为保存于古俯冲带岛弧底部(下地壳)的玄武质岩石,在燕山早期岩石圈拉张-伸展背景下发生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的条件下上升侵位而形成,因而“遗传”了上一代岛弧岩石的地球化学基因,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俯冲的扰动有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