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影像学参数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畸形的关系。方法在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以"risk factor"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和"危险因素" "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为关键词检索2015年5月之前的文献。提取的数据主要有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C7椎体偏移距离(SVA)≥5 cm, 并进行Meta分析, 在固定效应模型下, 用优势比(OR)衡量影像学参数。结果经筛选, 共10篇文献入选本研究, 共纳入患者1 851例, 术后551例发生PJK, 发生率为29.8%。融合到S1、术前SVA≥5 cm、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与发生PJK的各研究间均无明显异质性(I2=0、19%、0, P值均>0.10), 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 融合到S1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12, 95%CI 1.57~2.87;Z=4.87,P<0.01);术前SVA≥5 cm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53, 95%CI 1.24~5.18;Z=2.55,P=0.0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86, 95%CI 1.73~4.13;Z=4.44,P<0.01)。结论 PJK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有的数据提示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和术前SVA≥5 cm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
-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