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采用CBCT描述骨性Ⅰ类与Ⅱ类颅面形态患者中耳与颞下颌关节的相对位置关系,探讨中耳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方法方便选取2012年3月—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口腔医院就诊的颅面形态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患者各30例60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拍摄CBCT,测量患者锤砧关节与颞下颌关节在坐标系中的水平向和垂直向距离,以及两者间的直接距离,同时测量鼓室前壁的厚度和骨密度。采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性Ⅰ类锤砧关节相对关节结节的垂直高度为(8.86±2.55)mm,髁状突的垂直高度为(2.42±1.08)mm,骨性Ⅱ类锤砧关节相对关节结节的垂直高度为(7.72±2.18)mm,髁状突的垂直高度为(1.65±1.40)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4,3.388,P<0.05);鼓室前壁中上段厚度骨性Ⅱ类大于骨性Ⅰ类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相关性研究上,锤砧关节垂直高度与髁状突垂直高度相关系数是0.636,锤砧关节水平长度与髁状突水平长度相关系数是0.777,两者均呈高度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CBCT是观察颞下颌关节与中耳相对位置的有效手段,中耳与髁状突的位置密切相关,中耳结构在骨性I类与骨性II类颅面形态人群具有不同表现,不同颅面形态中耳结构和位置与颞下颌关节的功能作用方式相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