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超声分析技术研究不同频率、时间参数电针刺激对中风后足下垂病人偏瘫下肢特定穴位的效应,探讨临床评估及肌肉参数改变与不同参数电针选择的关系。方法选择中风后足下垂病人32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8例。给予常规康复和不同参数电针治疗(A组:连续波2 Hz,10 min;B组:连续波2 Hz,20 min;C组:连续波10 Hz,10 min;D组:连续波10 Hz,20 min)。治疗时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得气后使用电针治疗仪连接,以足三里为刺激电极,阳陵泉为参考电极,电流强度选取病人达到感觉阈及痛阈之间4/5刺激强度。疗程为2周。应用B超每隔1 d采集病人足下垂侧静息及最大等长收缩时胫骨前肌肌肉参数(横截面积、羽状角、肌纤维长度)。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评估[踝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结果 4组病人最大等长收缩时的肌纤维长度在疗程结束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缩短,同时羽状角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与时间有关,10 min优于20 min,与频率关系不大;静息状态下的肌纤维长度及羽状角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病人患侧最大等长收缩时胫前肌横截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或者趋于水平的趋势,A组胫骨前肌横截面积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在8.22~10.01 d内;B组在9.40~11.90 d内;C组在8.10~9.77 d内;D组在9.96~11.88 d内。4组Fugl-Meyer评分、ARO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改善中风后足下垂病人的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与电针频率关系不密切,与时间有关,且10 min优于20 min。
-
单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湖州市中医院;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深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