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乌丙安1929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53年作为首届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钟敬文先生。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乌丙安经受了人生和学术上的考验。在无数个田野工作的日子里,乌丙安与农民、民间手工匠人以及那些怀有朴素信仰的人们接触,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资料,为日后的民俗学研究打下了基础。进入21世纪,乌丙安结合民俗学研究成果,积极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进展。在立足中国民俗文化和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乌丙安的眼光远望国际,将开放的学术视野和守土尽责的民族意识结合,为民俗学教育事业和学科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本文在此将对其学术探索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