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早产儿及足月儿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出生的48例患有败血症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分娩时的孕周将新生儿分为早产组和足月组,各24例。通过对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影响新生儿患败血症的主要因素、引起败血症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引发败血症的主要病因有胎膜早破、宫内感染、脐部感染以及羊水污染;早产组新生儿出现以上因素的发生率依次是54.17%、50.00%、16.67%、4.17%,相较于足月组的12.50%、8.33%、4.17%、45.8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低于早产组,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真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组新生儿腹胀、暂时性休克、呼吸受阻和需通气治疗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早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资料显示,及时筛查高危因素,能够有效避免新生儿感染败血症,另外,了解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后可以选择合适且恰当的抗生素制订治疗方案,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且降低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