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运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SFI)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形态学角度探讨在相同时间内,不同针刺深度刺承扶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SPF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模型组(M),浅刺承扶组(T1组)、深刺承扶组(T2组),每组各12只。M组、T1组、T2组建立慢性神经卡压模型大鼠,于造模后的第28天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SFI)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T2组与T1组、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深刺承扶穴组在神经修复及再生方面,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提示,M组、C组比较,MNCV值降低,表明大鼠慢性卡压模型对神经电传导产生了影响,T1组、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组与T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推测承扶穴深刺方法具有促进神经恢复的作用。小动物超生检测,模型组与针刺组在治疗第14天,硅胶管卡压位置的近、远端都出现水肿现象,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微结构观察发现,M组、T2组都有瓦勒变性(WD)形成。结论通过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电传导检测的方法,来观测不同深度针刺承扶穴,对大鼠神经损害及恢复的差异性影响,发现深刺在改善神经功能指数改善方面有一定的治疗优势,但是从神经微观形态方面证据不足,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