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蘇軾《寒食帖》今藏臺北故宫博物院,其題跋、鈐印及相關史料顯示,從北宋至1987年,作品遞藏流傳有緒。根據内藤湖南(1866—1934)跋語,《寒食帖》是在1922年,由當時的收藏者顔世清(韵伯,1873—1929)帶去東京,後來由菊池晋二(惺堂,1867—1935)購藏。鶴田武良(1937—2009)于1973年訪談日本出版與文物中介博文堂主人原田悟朗(1893—1980),得知《寒食帖》和南宋李生《瀟湘卧游圖卷》(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是由原田悟朗親自帶去日本的。于是,《寒食帖》東售的主要經手人便有顔世清和原田悟朗兩種説法。鶴田武良的訪談文章近年翻譯成中文,影響增大,有原田悟朗口述勝于内藤湖南跋語之勢。探析《寒食帖》東售過程,筆者發現原田悟朗所言多所疑謬,中文版鶴田武良的訪談文章也有誤譯。本文并嘗試透過文圖學的視角,以《寒食帖》爲例,解讀文物傳藏過程中,接受"傳奇"或"史實"的文化心理如何影響我們對文物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