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态焦虑体现了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影响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与行为。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焦虑的出现受家庭、学校、社区、网络媒体、政府政策等社会生态因素以及年龄、性别等个人因素的共同影响。非适应性的生态焦虑会导致个体出现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育意愿;适应性的生态焦虑不会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且能促进个体或群体的亲环境行为,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从社会生态视角来看,生态环境与个体的生态焦虑及其社会心理效应相互影响、相互塑造。未来应从理论层面开展中国社会背景下的生态焦虑研究,从实践层面加强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媒体、政府和国家等多方主体对生态焦虑的干预和应对能力,确保人类健康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