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山区不同农作方式下坡面径流氮素流失过程

作者:刘晓君; 李占斌; 宋晓强; 同新奇; 张铁钢; 龙菲菲
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01): 80-291.
DOI:10.13870/j.cnki.stbcxb.2015.01.017

摘要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裸地(BL)、花生(PL)、50%裸地+50%花生(BP)、50%玉米+50%花生(CP)和秸秆覆盖(SC)5种农作方式下,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面小区径流氮素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总量表现为裸地BL>SC>CP>BP>PL;随降雨时间延续,地表径流均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其中BL小区增长速度最快,BP措施下出流时间最长(降雨后第6min),花生立地条件下每5min地表径流变化稳定在0.303.46L之间。径流中氮素流失浓度表现为BP>CP>PL>BL>SC,随时间呈波动增加趋势,沿坡面由上至下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受农作方式的影响,氮素流失在时间、空间上变化规律不同;总氮、硝态氮流失浓度最大增幅分别可达45.54%和55.79%,流失量分别在15.90110.81mg/m2和15.5890.33mg/m2之间;径流中氮素浓度的变异性略大于对应的地表径流。农作方式与硝态氮呈正相关,与总氮相关性不显著。在鹦鹉沟小流域农田养分流失不容忽视,需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秸秆覆盖措施既能有效保持土壤养分,又可保证入河径流量,是值得推荐的水保措施。

  • 单位
    中国科学院;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西安理工大学;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