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类型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文乐天; 郑毅; 魏彬; 薛博瑞; 马腾; 夏冰; 李胜友; 高雪; 郝一鸣; 魏毅涛; 杨雨洁; 黄景辉*
来源: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3, 44(06): 515-524.
DOI:10.13276/j.issn.2097-1656.2023.06.007

摘要

目的 明确临床上椎间盘退变(IDD)与昼夜节律类型的相关性,确定昼夜节律类型是否是IDD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脊柱外科门诊下背痛(LBP)患者238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运用《清晨型和夜晚型量表》(MEQ)将患者分为三种昼夜节律类型,即清晨型、中间型和晚睡型;此外,评估IDD的参数包括:磁共振Pfirmann评分、Modic改变椎间隙个数、许莫氏结节椎间隙个数。分析比较三种不同昼夜节律类型IDD患者的各项参数;针对IDD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IDD与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MEQ评分分组,48例(20.2%)为晚睡型,57例(23.9%)为清晨型,133例(55.9%)为中间型。除坐位时间和工作类型外,其他个体特征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清晨型中IDD 19人(33.3%),中间型55人(41.4%),晚睡型31人(64.6%),三组之间IDD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4)。清晨型的Pfirmann评分为(10.32±2.03)分,中间型Pfirmann评分为(10.95±2.61)分,晚睡型Pfirmann评分为(12.77±3.30)分,其中,晚睡型IDD评分显著高于中间型和清晨型(P<0.001)。此外,晚睡型Modic阳性椎间隙个数显著高于清晨型和中间型(P=0.014)。昼夜节律类型与许莫氏结节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结果显示晚睡型昼夜节律类型是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晚睡型的风险是清晨型的2.81倍(P=0.026)。结论 18~35岁LBP群体中不同昼夜类型与IDD的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昼夜节律类型为晚睡型的人群比早睡型的人群发生IDD的风险更高,提示晚睡型人群会增加IDD的风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