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物质材料本身的特质及动作设计的可能性是动画片创作的一个重要维度。在数字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却对这种传统的、"守拙"的艺术表现出强烈的概念化认知冲动。然而,概念化认知并不必然导向认知性概念。相反,随之而来的概念增殖现象犹如击鼓传花,语词游戏的狂欢、文化传承的焦虑纵横交织,成为遮蔽认知的观念之网,亟待美学层面的化约。此类作品具有一种"感知"与"想象"、时间与空间并重的审美认知结构,相对于西方词汇的各种翻译,"偶动画"这一根植于中国本土语境的定义更加符合理想的"认知性"概念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