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来自国统区的"老诗人"中的一员,穆旦在新中国的文化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特殊的时代语境下,20世纪4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穆旦"被历史刻意遗忘;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拿起笔的"诗人穆旦"被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批判至无声。在遗忘与批判的双重作用下,诗人穆旦遁形,翻译家查良铮则后来居上。可以说,"现代派诗人穆旦""新中国诗人穆旦"和"译者查良铮"这三种身份在同一时空中的各自存在与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十七年"时期丰富的穆旦形象,呈现出穆旦创作命运与接受命运的跌宕起伏。
-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