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摩托车生产企业电焊作业锰暴露情况调查

作者:叶开友; 刘晓晓; 陆辰汝; 刁永卿; 金凤; 赵锦江; 徐瑞芳*
来源: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9, 37(04): 343-346.
DOI: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9.04.011

摘要

[目的]调查某摩托车生产企业所有电焊作业岗位工人锰职业暴露情况,为开展工作场所电焊烟尘和锰危害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将2016年上海市青浦区某摩托车生产企业所有118个电焊相关作业岗位纳入调查,采用作业岗位劳动者佩戴个体空气采样器的方法测量工作场所空气中电焊烟尘和锰,并计算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结果] 118个检测岗位锰CTWA的中位数为0.04 mg/m3(P25=0.02 mg/m3,P75=0.10 mg/m3),上、下午锰检测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电焊烟尘CTWA的中位数为11.25 mg/m3(P25=2.46 mg/m3,P75=20.52 mg/m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工作场所锰和电焊烟尘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0.61,P <0.01)。不同工种锰尘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手工焊岗位锰CTWA高于机器人焊和辅助工岗位(P <0.01)。118个检测岗位锰超标20个,超标率为16.95%。不同作业特征、工种以及与污染源距离不同的作业岗位的锰超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锰的超标率均以固定作业点、手工焊为高;离污染源越近,超标率也越高。[结论]该企业电焊作业场所锰危害不容乐观,有发生锰中毒的风险。减少固定点作业以及与污染源近的手工作业岗位可以作为电焊烟尘和锰危害干预的重点。